从去年开始,有一个很恐怖的论调一直萦绕着传媒圈——“电视从地面死到中央,广播从中央死到地面!”纸媒我不了解,作为一个实习在省级频道,就业在地面频道,创业在卫星频道的电视人,恰逢凤凰学院组织了“省级地面频道看片自救会”,虽不是权威,但也想斗胆根据自己十二年的从业经验说几句。

问题一:地面频道只能等死吗?

2002年夏天,我作为实习生加入了湖南生活频道,那时候的我虽然已经熟悉摄像、对编、还会接线……是一个复合型“电视人才”,但什么是电视、怎么做电视,我还真一窍不通,更没有收视率的概念。

当年的都市、经视、生活三台合并,使我的第一份正式的电视工作被迫始于长沙某地面频道,但我很感恩这六年的市级地面频道工作经历,因为他让我见证了一个小小的市级频道如何在长沙这个电视竞争超级激烈的地方脱颖而出,也具备了更多卫视同行不具备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胆量和能力。

我供职的第一个频道我想不用多介绍,作为一家小小的地面市级频道,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收视、创收、口碑、影响力超越了一家又一家省级媒体,甚至由这个频道为核心班底的某传媒公司,在当今中国电视圈已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除了地面的电视联盟,央视、卫视、互联网的策划、制作、运营也逐渐展开,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对体制的制肘,一家市级广电旗下的公司,一个个市级电视频道,至少在长沙,如果谁跟我说地面频道只能等死,我不信。

问题二:地面频道做综艺、做真人秀是找死吗?

早前凤凰学院一篇文章“地面频道、地市台,你的沉沦只因没上星吗?”提出了地面台要不再沉沦,要从“服务”升级为“引领”;要从“事件”升级为“风俗”;要从“粗糙”走向“精巧”;要从“联播”走向“定制”……当然,马上也有同行提出了,资金有限,如何精巧?资源有限,如何“引领”?如此升级,会不会是找死?

首先,且不说如何升级,但我坚信,也许折腾会找死,但找死好过等死。而且善于折腾的湖南电视人先是折腾出了湖南卫视,接着有折腾出了快乐购,现在还要折腾芒果tv。而更多电视同行也许不知道的是,如今湖南卫视的辉煌除了要感谢当年的三驾马车,必须要感谢etv、娱乐那帮敢于跟着老大们折腾的电视疯子。当然,长沙广电的电视人,他们的折腾,把一家家市级频道做到第一,再成立公司,帮一家家地面频道做到第一,再筹备上市,要再电视市场争夺第一,这也靠一群群敢于折腾的电视疯子。说了一大堆打鸡血的话,按我的习惯,应该说干货了,而且这一次我不打算说段子,只说干货。

问题三:地面频道如何搞不死?

地面频道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的说是资金、有的说是资源、有的说是视野……而要我说,地面频道最大的问题在于格局。

一个基层电视人,在地面台如果不混日子,努力工作,很快就会碰到天花板,升制片人?制片人还没升主任呢?你往哪升?往往最终选择下海、转行或者跳槽卫视。而老总们更加,要么去局里,要么去卫视,要么也下海。地面频道的记者也好、导演也好、制作人也好,甚至总监,进入市场其实挺艰难,资源都在地方,要么搞搞公检法资源还行,要么混混本地企业资源ok,但一旦进入全国市场,确实缺乏经验,视野和方法。

再回到频道本身,记得我在地面台的时候,所有节目创新资料源自百度谷歌,后来到了省台特别是创业后开始和卫视央视合作的时候,当和专业的模式研发引进老师交流的时候,才发现当年花几个月几年才能收集到的宝贵资料,还比不上人家跑一次戛纳电视节。格局决定了视野,视野决定了思路,且不说资金、资源有限,即使无限,也玩不过人家啊。

地面频道最大的机会是什么?有的说事体制、有的说是风险、有的说是成本……而要我说,地面频道最大的机会在于观众。中国幅员辽阔,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抓紧了当地的观众,才有可能破局,才有可能生存,才有可能发展。

那么如何抓住当地的观众?我出五招。

1、思维升级,把电视思维升级为互联网思维,把传媒思维升级为公关思维

近年来,打着互联网思维招摇撞骗的骗子太多,我就不细细卖弄什么用户、极致、快、颠覆了。但我们既要敢于评判,更要敢于学习,作为一个互联网专业出身的电视人,我个人确实比很多同行要活跃,要奇葩。举几个例子,当很多同行还在苦苦研究不靠谱的收视曲线量化分析节目模型的时候,我早就去百度、去微博、去贴吧去发朋友圈了;当很多同行还在请监听监看专家搞节目研讨会的时候,我早就跑社区陪老大妈扯蛋、拉微信群吹牛了。

互联网思维对于电视人,我觉得在几个阶段非常有效。节目研发阶段,互联网查资料效率太高了,一个不会用搜索引擎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做电视,当然,现在的我绝大多数的节目创意、模式都在参考国外,但我每一版节目本土化方案,一定会征集十位以上的观众参与本土化的头脑风暴会议。观众互动阶段,连我妈都会在朋友圈点赞了,电视人如果玩不转朋友圈,也不要做电视了,通过互联网,节目制作人员有着太多高效和观众互动的方法,永远记住,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不是做给领导看的。

节目推广、改版阶段,更加要会用互联网,确实,体制的现实是所有在编电视人的微博在宣传部都有备案,有一次我一条微博一个小时被转了几千条,害的频道总监去做检讨。但频道的口碑出去了,观众坚定的站在频道这边了。当然,如何坚持导向,领导如何放手让兄弟们去干,这是另一个话题,反正我是特别感谢当年敢让我这样在台里折腾的领导们的。卫视都开始季播了,地面频道还有什么理由一档节目播一年?一档节目半年不改版?再回过头来看,这不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思维、快速思维吗?

何为公关思维?以前做电视,记者、导演、领导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把节目做漂亮,当然领导也会被迫想想收视率,但一档节目、甚至是节目中的一个嘉宾、一个故事,有几个导演、制作人会去想节目前如何全媒体预热?节目后如何利用互联网做长尾效应?更不用说我这档节目如何除了收视率考核外如何最大程度的回报广告客户了。但公关公司会,客户是上帝,事件要么搞大要么搞没,不痛不痒的公关公司都会死掉,不痛不痒的电视台更会死掉。而一个频道、一档节目,只要有公关思维、互联网思维,我想一定会搞不死,还能越搞越好。

2、四化精神,趣味化、平民化、活动化、市场化

这次“看片会”有四十档适合地面频道的节目,特别是有很多真人秀。节目模式方面,学院的博士是专家,看片会也有很多专家,虽然有很多节目我之前就看过,但是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不班门弄斧了。

我只提前小结下我的思路。地面频道一定要敢于承认自己地面频道的身份,越是小台越要贴近观众,越要“利用”观众;一档节目,如果从模式本土化、创意、甚至制作上都能笼络观众资源,那就叫牛逼。

还是说说我曾经做地面交友节目的例子。很多观众觉得上电视牛逼,做电视更牛逼。在解决嘉宾资源上,我就充分利用了观众这个心理,所有想上节目的观众,我们会提要求,你得推荐身边三位最好的单身朋友。所有想做节目的观众,ok,每个周末我们欢迎你来栏目组见习,甚至在不违反台里用人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你可以来栏目组长期实习甚至项目聘。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我负责的研发部除了制作这档日播相亲节目,还需要不停的为公司输送方案与人才。

回想起来,这档节目甚至有点众筹的味道了,比如如何各种方法“坑蒙拐骗”漂亮的录制场景、道具、如何工作组盒饭每人加个蛋,甚至到后来把集体相亲的单位发展到频道的广告客户。这些其实都是充分“利用”观众,也就是平民化。

当然平民化不单单指“利用”观众,节目题材的选择,语境的搭建,也一定要平民化,至于如何模式创新,如何有趣。前者,我想应该要多参加学院的“看片会”,后者,趣味本身是需要智商的,智商是可以通过积累学习的,更重要的是,还是要学会用观众听得懂的方式让节目“有趣”。

活动化市场化怎么理解。这次的40档节目中,有大量的真人秀,我们要清晰的知道,地面频道的真人秀如果和卫视去拼卡司、拼舞美道具制景,那一定是自寻死路。明星嘉宾请不起怎么办?海量的观众嘉宾等你发掘,早期etv做的《奥运向前冲》,后来地面台各种模式不变,题材、嘉宾创新的项目,在湖南、长沙本地都取得非常好的收视。比如非诚勿扰老年版(当然湖南电视人更希望说成是我们约会吧老年版),比如《中国达人秀》社区版,比如女子泥浆足球大赛、背老婆大赛、神犬挑战赛、神猪挑战赛、厨王争霸赛……

各种节目,在长沙做成了活动、市民的参与解决了嘉宾的成本、市民的参与解决了宣传的费用、市民的参与带来了大量的地面广告客户。至于如何借鉴、学习甚至是引进本次提到的40档节目,我觉得下期再有针对性的写写,显得不那么剧透一些。

3、逆向思维,以土打洋、以小打大、以慢打快

在之前学院的文章中提到了地面频道一直土气一定不会有出路,关于这点我有一些不同看法。因为做电视都知道,洋气意味着漂亮,漂亮意味着制片费的飙升。很简单一个比喻,一段采访,是打一盏灯、两盏灯、一组灯还是置个景?就是画面效果的天壤之别,包括嘉宾上镜画不画妆?配不配服装?谁来画?谁来配?这都影响节目的开支。当然,以土打洋不代表我们追求土不拉几,不讲究电视审美,反而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更聪明的审美技巧。

记得我创业的第二个项目是帮某卫视做民歌真人秀,决赛的开篇VCR交给我拍,按创意按脚本,制片帮我核了一个十万的预算,制作人当场给砍到了两万,没办法,制作公司老板只认钱,比较抠。后来人生地不熟的我,硬是用微信摇一摇,找网友帮我推荐了一个寨子,把vcr中最大的置景成本给省了,最爽的是寨子的老板还包了全组人当天的伙食,说实话我是不喜欢吃盒饭的。虽然这是一档卫视节目的案例,但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制作人或者说一个导演真的愿意想办法,是可以用非常土的办法拍出非常洋气的节目的,而往往接地气的土,比人傻钱多,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的洋气要靠谱的多。

以小打大,卫视的户外真人秀现在动不动40台机位,哪个地面频道制作人要是想这么玩我想台长会和你拼命。这又要说回我当年的例子,一档日播交友真人秀,四台小高清搞定,到后来领导卡预算的时候,甚至三台小dv也搞下来了,当然整个节目的后期是比较辛苦的。在本次的“看片会”中,其实有很多模式是小真人秀,而且只要导演愿意想办法,技术成本还能大大节约。

以慢打快,这个观点可能很多同行难以理解。其实,随着视频内容的细分,欧美甚至出现了慢直播,什么直播火炉的熄灭,直播熊猫谈恋爱……当然不是什么题材都能慢直播,但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日本综艺节目《矛盾》里那个最能“慢动作”的嘉宾来到本地某步行街或者最繁华的商场,他要挑战8小时从某柜台走到某柜台不被警报器报警,会有多少人围观多少人看直播?所以这里的以慢打快,我觉得又要回到我之前说到的公关思维、事件营销思维了。

4、极致的追求,比热闹更热闹、比刺激更刺激、比感动更感动

这三句话我觉得比较好解释也比较好理解,因为他们适用于所有节目,甚至你可以用互联网思维的极致来解读。情感调节节目,过去一个调节员,现在我们安排50个观众来调解;过去的真人秀是人和人比赛,现在我们人和警犬比,人和花猪比;过去帮助一个没有医药费的孩子,我们做到募捐就结束,现在我们做到关爱这一类人群,把这个题材做透。

我举几个我在做记者时的例子,有些是我同事做的。零几年3月份的时候,学雷锋特别策划,其他频道就发一条稿子,我们组织了全栏目组的去做特别策划,测试“良心”(现在湖南台《扑通扑通的良心》的屌丝版),但这个特别策划不但收视率第一,而且观众反馈踊跃,最后成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的特别版块。因为某矿泉水的酸碱问题,我们做了一个策划,叫“真假实验室”,把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挨个实验了个遍“放心称真的放心吗?”“吃牛鞭真的能壮阳吗?”“遛狗进电梯不注意牵引绳真的致命吗?”……这可以说是《流言终结者》的平民版吧。地面台,船小好调头,船小好做创新,只要用心,有太多可以玩的,只要掌握了规律,用对了方法,就一定能把握市场,抓住观众,就一定不会被“搞死”。

5、体制的解放,小团队、多竞争、敢创新

卫视级的现象级节目,动不动就是几十几百个工作人员,像《我是歌手》,湖南台几乎全台出动,各个团队都抽调了精兵强将。而地面频道,与其搞一个一个大的中心,不如真的学学互联网公司,大胆改革管理层级,扁平化,平台化,打破体制的坚冰,给新人机会。

很多小的创新节目,往往3-5个人就能完成,通过一定的制度评估后,就应该坚定的让这三五个人上,把小团队变大,把小节目做好。一季播完,团队论功行赏,就地解散,再次“创业”。在一个中心内,所有的导演都有机会创新,都有机会做大的时候,才是这个平台活的更好的时候,当然这有太多的一厢情愿,如果体制真的这么灵活,咱们市场上的节目公司只怕都会饿死了。

所以最后还是要自卖自夸,如果体制不允许人才如此容易的晋升竞争,那么大胆的引入外部的鲶鱼吧,他们时刻对接着市场,他们掌握最新的创意,他们有最敬业的电视人才,水活了,鱼才都能活。而且市场化的公司真的是比体制内的团队更拼命,更专业,更灵活,至于是某公司的联播还是这次“看片会”提出的订制。我认为,都没错,如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如何整合资源,如何释放能量,才是地面频道活下去活好的关键,不然,参加一万次“看片会”也没用。

(来自:知乎 高杰)

中央四台在线直播高清百度